《他的风筝会唱歌,板鹞风筝大师于海涛的一天》
▼点击视频,走近于海涛的一天▼ https://imgcache.qq.com/tencentvideo_v1/playerv3/TPout.swf?max_age=86400&v=20161117&vid=x0860lk0gyc&auto=0
春风起,鹞儿飞。板鹞风筝在蔚蓝的天空中呜呜长鸣,整个南通城里都回荡着春天里特有的旋律。
在古时,靠海为生的南通人需要预卜气象,因而产生了板鹞风筝。那时风筝是生产劳动的必需品:通过听哨音、看风向、卜晴雨、判风力得出未来几天的劳作规划;它也作为祭祀的传统用具,传达着人们对上天的美好祈愿。
今天,就让我们走近板鹞风筝大师于海涛的一天。
一
4月,刘桥被满野的油菜花映成了金色的海洋。
家住刘桥的于海涛是南通市刘桥泰和板鹞风筝创始者。作为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他,曾经带着南通板鹞风筝飞上了美国、法国、日本的天空。从小就喜欢板鹞风筝的他,幼时就向往着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飞上蓝天。有了在刘桥农机场做木工的经历练就的一身雕刻手艺,他的梦想就如同风筝一般迎风而起。
二
于海涛的家从外边看和乡里常见的二层小楼一样,但一进院子就会发现这里处处都有板鹞风筝的痕迹。
于家院子里有一个专门雕刻哨口的工作室。于海涛师傅退休之后就一直在家中的作坊里潜心研究哨口的雕刻,葫芦形状的哨口是整个风筝制作过程中最考究工艺的,可谓整个板鹞风筝的灵魂所在,它的制作工艺考验着制作者的综合水平和艺术审美。没有了哨口,它就失去了自己最大的特色。
根据风筝面上不同的题材,哨口被雕刻成梭子哨、如意哨等各种形状。这些哨口里除了常见的木哨、竹哨,还有少见的菱角口和花生口,这些特殊材质的哨口让板鹞风筝看起来更加灵巧可爱。
三
一楼进门处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板鹞风筝,看起来和专门展示板鹞的博物馆一样。除了各式各样的板鹞风筝还有风筝形状的小挂件。最让人惊叹的是摆满一面墙的大型七星板鹞风筝,清晰的骨架充分彰显了板鹞风筝的结构之美,红蓝黑白的经典配色承载着一代代板鹞人的回忆。
屋子里还有几间堆放着各种制作材料的房间,这里存着于海涛这些年来收集到的各种葫芦、毛竹。
用来做哨口中“口”这部分的葫芦,大多数是于海涛自家种的。屋前的葫芦一年年成熟,各色品种的葫芦也塞满了于家的仓库。板鹞风筝每排的哨口都要做到一模一样,当于海涛准备制作哨口的“口”,他就会在这片“葫芦的海洋”里寻找尺寸厚薄一致的葫芦,仔细打磨、粘上哨子。
听他介绍,竹子要选择三年要选择三年以上的毛竹,开片以后手工雕出小口,根据风筝制作的不同要求制作成各种不同的造型,每一个都要做得大方、轻巧,这样才能达到放飞的要求。
板鹞风筝的重量越轻越好,所以骨架的扎制要科学合理,每一道细竹篾的宽窄和长度都经过精细的计算,最后用细线牢牢地扎住。只有这样,做出的风筝才能承受住哨口的重量,迎着劲风直冲云霄。
于海涛还研究出了卷筒式的风筝,这种风筝极大程度上方便了风筝爱好者,让他们在携带大型风筝出行的时候不至于束手束脚。
他的女儿于红伟是现在刘桥泰和板鹞风筝馆的首席工艺师,她继承了父亲的好手艺和无比的耐心。骨架扎制的工作现在基本上交给他的女儿来,两人完成这样一个中型风筝的制作需要十多天。
四
放风筝时气象、风力、场地缺一不可。这次放飞风筝的地方是一片麦苗青青的田野,风吹走了城市的喧嚣,田埂上的蚕豆花伴着人们来往的脚步。
为了携带方便,大家都会等到放飞之前给板鹞风筝装上鹞尾。用蒲草、稻草叶搓制的鹞尾是板鹞飞行时的平衡装置,细细长长的造型格外考究制作者的手上功夫。
由于板鹞风筝的特殊性,想要成功放飞也必须费一番功夫。其中扎制工艺占四成,放飞角度和技巧占六成。整个过程需要两个人配合,趁着风最大的时候一人把风筝往天上推,一人扯线迎着风奔跑,跑的过程里还要适时地放线让风筝飞得更高。
放飞之前我们一行人都跃跃欲试。因为风不大,风筝几次起飞又几次坠落,光是调整鹞尾和回收风筝就花了不少时间。最终,功夫不负苦心人,随着于师傅一声“放!”,板鹞风筝在空中奏响了美妙的乐章。
五
除了每天制作板鹞风筝,于海涛的生活也别有一番田园情趣。
他家的小院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,桃子、石榴、葫芦、柚子次第成熟。除了窗台下的一排多肉,屋后的黄杨树也是于老师傅的心头好,每天都要看看分出来的小株长势如何。
于海涛家里养着一犬一鸟一鹅。小黄狗机灵可爱,每天围在人脚边不停撒欢儿。大白鹅最近正在抱窝,于海涛钓鱼的时候还能听它在一边“加油助威”。其中最受他喜欢的是这只八哥,空闲的时候就把它挂在院里的树上教它说话,八哥的羽毛在他精心饲养之下油光发亮。有它们相陪,每天心里都是乐陶陶的。
南通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