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帖
微信
濠滨站务联系
客户端
扫码下载
濠河神聊 关注南通 静海杂谈 南通车市
美食天地 家居装潢 教育培训 相亲交友 旅游天下 濠滨房产 健康医疗 母婴亲子 金融理财 通城摄影
跳蚤 租房 濠滨通信 人才 租车 政府访谈

千字君:高晓松和蓝翔校长,谁的话更靠谱?

发表于:2017-10-1 19:52 网友评论 138456
最近,一段名为《高晓松炮轰清华学霸》的视频突然走红。

清华博士梁植同学,在一档娱乐节目里,毕恭毕敬地向高晓松等人请教:“我应该做什么样的工作,可以让我的三个专业都能够发挥作用,然后又能很开心?”

高晓松说:“你是清华最优秀的在校生之一……我对你今天的表现很失望……名校应该是“国之重器”……你辜负了清华的教育……”梁植下场后,高晓松又发表了一番感慨:“现在清华的学风堕落得跟技校一样……如果进名校就教你个技能找个工作,那要名校干嘛?……”



其实,这是一段三年前的视频,突然被挖出来并引发巨大争议,标题党功不可没。“高晓松炮轰清华学霸”!如此耸动的标题,自然很符合公众愿意相信的某些概念:“高分低能”、“论清华园的倒掉”、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……!

似乎是为了回应高晓松对“蓝什么技校”的讥讽,有好事的网友把蓝翔校长荣兰翔先生几年前的一段话也挖出来了:“咱们蓝翔技校就是实打实的学本领,咱们不玩虚的,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,你学厨师就把菜做好,你学裁缝就把衣服做好。咱们蓝翔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,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呢?”看荣校长的词句,似乎不像是玩笑话。

名校生是不是真的那么不堪?我不关心八卦,只想就高晓松的这番言论谈一谈这个话题:知识精英该不该“胸怀天下”?像梁植同学这样“没出息”的学生,究竟有没有“辜负”他的名校背景呢?



受传统儒家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观念的影响,中国读书人普遍有一副匡扶天下、经邦治国的士大夫情怀。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 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这正是儒家政治观最生动的诠释。

就是说,儒生们自认为有资格去“教化万民”,有责任去辅佐君王施行王道,最终实现处处圣人、天下大治(至于能不能实现是其次的,因为他们一向是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)。

于是,在历代国人的眼中,做官被视为和平年代的最大追求——学成文武艺,售与帝王家——做到“父母官”还不算,做到帝王师才是巅峰。如何做官?考科举,中进士。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风气:“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”,“士农工商商最贱”,至于医学、手工业和文艺界,则是最最低贱的事情。



读圣贤书,走科举路,做人上人,全国最聪明的大脑就这样被束缚在书斋中;对于商人和商业,从国家政策到舆论,则是一味地歧视、丑化、贬低,甚至打击。“无商不奸”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等错误的观念,至今仍然根深蒂固。最后结果是:无论皇权统治如何残暴,民间都没有足够的财力、智力和凝聚力与皇权抗衡……

那么,那些做了帝王师的最成功的读书人,他们的结果又怎样呢?他们小心翼翼地组装措辞,把炮弹包在糖衣里,盼望皇帝能够做好全国人的道德楷模;他们披肝沥胆地冒死进谏,把脑袋磕得头破血流,盼望皇帝能够顾全大局、顾念天下苍生。但是,每一个帝王师的结局,无一不是个人命运和政治主张的双重失败。


出师一表真名世,千载谁堪伯仲间?

西汉的晁错,是汉景帝的老师,深得宠信,权倾一时。为了巩固皇权,他极力主张削藩。当七国诸侯以“诛晁错、清君侧”的名义起兵造反时,他心爱的学生为了平息叛乱,只好将他腰斩于市。

明朝的张居正是最出色的帝王师:16岁中举人,23岁中进士,40多岁就成为内阁首辅,万历皇帝由他亲自调教辅佐。他改革官制、税制,一手促成了万历中兴,不到60岁就死在任上,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结果呢?死后立即被抄家,政治主张被废置。

原因何在?不作为,不是帝王师的性格,大作为并且做对了,功劳应归功于皇帝,但如果做错了,帝王师必须为之殉葬,皇帝是不可能为其背书的。皇权不容共享,皇权不容挑战,这是导致帝王师悲剧的根本原因。



刘军宁先生在其著作《天堂茶话》里,说过这样一段话:优秀的帝师会成为帝庙的祭品,谄媚的帝师会导致皇帝身死国灭——既然帝师的命运必定是人亡政息,那你为什么还要去做帝师呢?(刘军宁《天堂茶话》48章)

一个鼓励每个人自由选择、让每个人对自己负责的社会,才是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。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在市场中创造价值的能力,他才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自由权利;当一个国家切实保障了每个人的私有财产,这个国家才可能实现经济的繁荣、法治的昌明。因为,经济自由是一切自由权利之母(哈耶克《通往奴役之路》)。每个人应该做的是,在实现自己经济自由的同时,多关心自己的权利。改造社会,追求公平正义的首当其冲者另有其人。把改造社会的责任强加给名校毕业生,这既是一厢情愿,也是强人所难。

鼓励精英“胸怀天下”、“忧国忧民”,其实质仍是一种“家国情怀”的宏大叙事。古今中外的无数史实证明:少一些胸怀天下的“高尚”之人,这个世界反而会更好;多一些为自己着想的“自私”之人,人们的生活反而更幸福。一个健康的社会,恰恰是凡夫俗子组成的社会。相反,英雄伟人辈出的时代,往往是历史上民众和国家最不幸的时代。


《阿甘正传》:美好的社会,是由凡夫俗子组成的

梁植同学在节目里的发问,场合的确不太合适,但他的问题不应成为遭受“炮轰”的理由。他不喜欢“胸怀天下”,而是想找一份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,并且“让自己很开心”。这并没有问题。

按照市场的逻辑: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,必须先给别人带来幸福!如果梁植发挥自己的特长,获得市场认可,那么他已经造福了社会。如果他在自己所在领域还能有所成就,再加上在社会上的多年历练,彼时的他,恰恰更有余力和能力去关心社会,甚至改造社会。



胡适在:现在有人对你们说,“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,去求国家的自由!”我对你们说,“争你们个人的自由,便是为国家争自由!争你们自己的人格,便是为国家争人格!自由平等的国家,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!把自己铸造成器,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……世上最强有力的人,就是那个孤立的人!”

在高晓松以往的节目里,他曾多次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思想,关心个人权利,教育自己的女儿“要心安理得地过日子”。但在这个视频里,他却说:“名校是‘镇国重器’,名校生要‘让国家相信真理’,要有‘改造国家的欲望’……”几乎同样的问题,提问者不同,高晓松给出的答案也大相径庭,确实让人费解。

“让国家相信真理”,这是名校生的权利,但却不是责任,也绝不是某些精英将自己的主张“上达天听”就可以促成的。真理,只有在自由的竞争中脱颖而出;保障自由的制度,离不开以契约为基石的商业文明;而对真理的坚守,则需要共同的信仰来支撑。这是所有中国人的事情——从这个角度来说,荣兰翔校长的话,的确比高晓松的主张要切题得多。


我以我的生命,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: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,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。——安·兰德

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地下有一块无名墓碑,我愿以这段碑文作为本文的结尾,与诸位共勉:

当我年轻时,我梦想改变世界;当我成熟后,我发现我不能改变世界,我将目光缩短,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;当我进入暮年,我发现我不能改变国家,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家庭,但这也不可能。当行将就木,我突然意识到: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,我可能改变家庭、国家、甚至世界。
南通0
收藏
送赞 1
分享
分享到:  分享到QQ空间一键复制链接地址

发表回复

评论列表(3)
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强硬点
说的都是对的,做的都是错的
站着说话不腰疼
精彩的世界是各种人组成的
支持蓝翔校长的话,做什么的就要把什么做好
2017-10-1 21:54 回复
返回顶部
反馈举报